顯示具有 運動營養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運動營養學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向救災人員致敬,吃對食材讓體力瞬間補好補滿


台灣身處在地震的斷層區,總離不開時而出現的大震小震,造成的各種天災也是時有難免,無論是2016年台南地震導致的維冠大樓,還是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的大樓倒塌,救災人員一直盡心盡力的為救災支持到最後一刻。


在此向救災人員獻上無盡的感謝,此時的營養補充也是刻不容緩,除了在寒冬中送上一碗熱湯外,是否有更科學的補給方式,可以將救災者的體力補好補滿呢?雖然科學文獻中少見相關著墨,不過可依照其體能消耗方式,模擬類似的運動型態,來給予更適切的營養補充。

依據救災人員的救災方式,大致可歸納為下列:
1. 肌耐力型為主要活動方式,包括持續的快走、大動作的搬運等。
2. 爆發型運動為輔,如徒手搬運、移動重物等。
3. 至少1~1.5小時的中強度以上活動。

如此歸納下來,亦可依照運動營養的指引,來提供最佳補給的需求。

水份:
救災前中後皆需補充適當的水份,進行前與進行中的每小時約400~600c.c.(約1個寶特瓶的量),建議可把水瓶放在附近,儘可能的定時補水(15~20分),而非口渴時才喝水,避免造成脫水,將會大大降低體能表現。


醣類:
長時間的體能消耗,「補水是不夠的」,此時,含「醣」的運動飲料,除了可以補充體內活動能量所需,其中含有的電解質及礦物質,可補充大量流汗所造成的耗損。

而在補充能量上,食物宜選擇「低纖高升醣指數」的食物,像是果汁、土司、含糖餅乾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要注意的是,此時需避免選擇的食材,反而是一般號稱健康取向的「高纖低醣」的蔬菜類,此時攝取過多反而會妨礙體能回復,不可不慎。

蛋白質:
救災休息時,除了食用含醣豐富的食物,蛋白質來源也不可少!
要注意的是,食物中蛋白質的來源,是源自於食物本體,而非熬出來的湯湯水水,天冷救災時,許多人會燉煮補湯、高湯、大骨湯等等湯品,來為救災煮或是受災者補充營養。但是,無論葷素,如飲用雞魚湯時,必須連同將肉品食畢,或是加蛋食用,以確保蛋白質的攝取足夠。


而烹煮素湯品時,除了加入黃豆製品類,如豆腐、豆皮、豆乾、百頁等食材,使用加工素料類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素料類(如素肉塊、素火腿、素香腸、素排骨、素魚豆腐等),原料成份皆屬黃豆分離蛋白,屬於完整蛋白質來源;但是,若是口感偏脆等素料食材,如素鱈魚羮、素干貝羮、素翠丸等,其主原料為樹薯與蒟蒻等為主成份的漿粉,其蛋白質與營養價值絶非能等同而喻。


油脂類:
大量體能消耗後的休息飲食,油脂類雖然不是首要之選,卻是必須營養素之一。原因在於熱量」,油脂類為所有營養素中熱量密度最高的種類,只要5c.c.,就可以提供近50大卡的熱量,因此,在休息時記得適時補充油脂類,像是巧克力、堅果類、麻油補品類等,都是攝取油脂的好來源。

筆者不希望再有任何的天災再降臨台灣,但是若有萬一時,仍衷心期盼台灣的每一塊土地及人民都可以不再受苦受難。在此,向全台灣的救災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

2017年10月26日 星期四

足球精英運動員之競賽期營養補給大公開

猜一猜!全球最多人風迷的球類運動是那一種?竟然不是台灣國球「棒球」,也不是高富帥聚集的藍球,而是全球約40億粉絲的「足球」!


尤其台灣足球隊在亞洲盃足球資格賽時,於最終輪上演敗部逆轉的得勝時刻,不僅球迷們大塊人心,更讓不少外國媒體記者大呼:「不可思議!」

「足球」,一種高強度的的間歇性有氧及無氧併行的運動,同時需要大量肌力和肌耐力支撐,一場比賽下來,球員們通常需要跑至9-12公里的距離,其中約若90分鐘的快速奔跑。本篇文章將針對足球選手各時期的飲食與營養建議,一次列表說分明,讓球員們能夠在競賽的任何時刻,都能補好補滿,達到頂勝的最佳狀態。

身體所需熱量
足球員平均每次訓練時熱量消耗,可從1100大卡至3800大卡左右。然而根據研究指出,以青少球員為例,若是沒有積極的營養介入,訓練期間每日約少吃300~1000大卡。

若是熱量攝取不足,除了導致更容易感受疲勞,身體不易恢復,更容易導致免疫系統出狀況,因此,如何攝取至足夠的熱量更是至關重要。

訓練後即刻營養補充

運動後2小時內(在賽後20分鐘內尤佳)必須攝取足量的碳水化合物;若是運動後2小時內未補充足量碳水化合物,運動後4小時肌肉肝醣含量將下降45%。

即刻補充之營養建議(0-4小時)
1. 訓練後儘快補充碳水化合物,以利肌肉快速補回肝醣。

2. 每小時補充1g/公斤碳水化合物,直至訓練結束後4小時。

3. 肌酸搭配碳水化合物,更有助於在短時間重新儲存肌酸磷酸。

4. 記得要配合運動員的飲食喜好及習慣哦!

最佳補充劑量:
1-1.5/公斤碳水化合物/小時 + 0.2-0.5/公斤蛋白質。
最佳補充頻率:
即每30分鐘一次
最佳補充選擇:
高升醣指數(GI)的食物。
液體型式為主,固體食物為輔。
如果沒有乳糖不耐症的問題(喝牛奶會脹氣拉肚子),調味乳是好項選擇。


恢復期營養建議:

訓練後的0-4小時-恢復期與「蛋白質」
訓練後儘快攝取30-40克高品質蛋白質(含有6-9克必需氨基酸),富含亮氨酸(leucine)為佳。

訂定營養計劃,訓練後的每3-5小時,需再攝取20-25 g的高品質蛋白質。

睡前可食用蛋白質豐富的小吃,最好含有「酪蛋白」,如200克奶酪或40克酪蛋白補充劑,以利夜間時體內蛋白質仍可持續合成。

蛋白質的事實與迷思-「乳清蛋白」:
乳清蛋白含有高比例的亮氨酸,發現可能是肌肉蛋白合成增加的主要影響因素。

與大豆、酪蛋白相比,乳清蛋白是最好的蛋白質補充來源。原因在於消化吸收最快;但是,攝取乳清蛋白,與一般高品質蛋白相比,並不會加速體內肝醣回復。目前最新研究發現,運動後消耗40g蛋白質,將會刺激更多的肌原纖維蛋白合成;若是運動員因高強度訓練後導致食慾不振,以液體飲用的方式補充是更好的選擇。

競賽或高強度訓練之營養建議:
碳水化合物總量:
至少6//公斤/,至10//公斤/尤佳(未訓練時間需減少攝取量,以免造成熱量過多而造成肥胖)

碳水化合物補充:
1.5~2//公斤/;全日的碳水化合物攝取應平均分配至3-4餐。
比賽期間-「蛋白質」:
3小時(6/日)攝取20~25克蛋白質,以利蛋白質合成最佳化。

水份/液體補充:
液體初步補充估算方式,為身體水份流失量(例如排尿量),再乘上150~200%

訓練後2-4小時定時補充足量液體,避免一次大量的水份補充而造成腸胃道負擔。

鈉:
注意鈉攝取是否足夠,必要時吃「」一點也無妨。

酒:
能免則免,因為容易造成脫水,抑制肌肉合成,進而抑制體能回復。

高強度訓練(或競賽)期間蛋白質攝取:
整體蛋白質攝取至少需1.5-2.3g/kg/
攝取蛋白質達2.3g/kg/,即使能量攝取不足,還是可以減少肌肉量流失

水份攝取:
是無電解質的飲料,並不宜於運動後補充。
高強度時的鈉補充量,最高可達50-80mmol/L,而一般的市售的運動飲料,其含鈉量僅約15-25 mmol/L,遠遠不及競賽時的電解質需求;超過型運動飲料中的量;因此,競賽或高強度訓練時,應補充飲用高鈉性的含醣運動飲品(含有40-50 mmol/L氯化鈉),以增加適口性,也有助於肝醣回補。

訓練後的夜間恢復
睡前吃點蛋白質吧!可以增加體內蛋白質合成和改善全身蛋白質的平衡。
除此之外,「酪蛋白」也有大用處!睡前中攝入酪蛋白,例如200g的酸奶乾酪,或是含有40g酪蛋白的補充劑,利用吸收消化較慢的特性,可能有助於促進全日肌肉合成能力。

補充劑肌酸
肌酸補充劑有助於休息時肌肉磷酸肌酸的儲存。
平日補充方式:
1. 先補充5 g/次,4/日肌酸補充劑,持續5-7天後,再降為3g/天繼續服用。
2. 28天內每日補充3g磷酸。

咖啡因
攝取8 mg/kg的咖啡因,有助於增加運動後肌肉肝醣合成速率。
不過,攝取咖啡因也要搭配比賽時間,像是早上開始的競賽適用,但是若是比賽是在下午或晚上才開始,攝取咖啡因就有可能讓運動員睡不安穏,不可不慎。

抗氧化劑和多酚
減少發炎和肌肉酸痛感
抗氧化物質及抗發炎物質(注意補充時機與劑量,以免適得其反)
  
若是在高強度練習或競賽時,可服用抗氧化劑來有助於身體恢復、減少疲勞;但是,「不建議長期(常規)服用抗氧化劑」,對於生理狀態慘會適得其反,例如,大劑量維生素CE
有那些抗氧化多酚供運動員食用?舉例來說,服用富含茶黃素的紅茶萃取物(1760mg)九天,有助於減緩肌肉酸痛及提升回復力;而每日500毫升的石榴汁,可能可緩解球員劇烈運動後的延遲性肌肉痠痛,都是在競賽期可以考慮的補充品之一。

補充含有多元不飽和的ω-3脂肪酸,包括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雖然人體實驗的結果並未確定有效,不過可建議每日1.8~3克的Omega-3脂肪酸,以減少競賽時發生的肌肉發炎及痠痛感。



參考資料:


2017年9月27日 星期三

運動界裡的惱人精—「胃食道逆流」,原來與這些食物有關

全民運動風氣漸盛,像是輕裝備就可即行的慢跑,或是挑戰人體潛能極限的鐵人三項,都是郊遊踏青、修飾線條、結識伙伴的重要來源。不過,您是否有這種類似的經驗呢?如同知名廣告裡的台詞:「喝咖啡、吃甜食,讓你『胃食道逆流』了嗎?」


早在2009年時,美國運動醫學學院就發出關於運動員的飲食指引,如何利用營養專業來增加競賽時的好表現,內容主要為以下二項:

1. 不要攝取太多纖維及脂肪,以免造成腸胃道壓力。(雖然研究發現賽前高纖或低纖飲食,對於比賽成績並沒有顯著差異)

2. 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取,以提升體內血糖量,更能將肝醣儲備補好補滿。

可惜的是,指引中卻未仔細描述一項惱人的問題:「胃食道逆流」。

運動與運動的「胃食道逆流」
什麼是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 GERD),是一種常見的腸胃不適問題。其中的症狀包括胃灼熱(pyrosis),反流一些未消化食物的酸性物質,嚴重時還有吞嚥困難的問題。

根據統計,高達30~90%的運動者都會經歷長達2-3小時的腸胃症狀,包括噁心、食物逆流感、肚子痛及拉肚子[1],讓運動員除了要挑戰體能極限的壓力,還要分身壓抑腸胃道的痛苦不適,實在難為。

然而,為何運動員特別會容易有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呢?目前醫學對於其確切的原因仍未完全解惑,推測可能因為腸胃道活動減少,食道下括約肌調節能力降低而造成鬆弛,可能與運動期間胃食道逆流發生率相關[2]

運動營養指引真能一體適用?
而一項針對三鐵的運動員回溯性飲食的研究結果,讓人開始有更多的反思空間。舉例來說,運動員若想提升運動表現,咖啡常是其一方便取得的好食材;因為咖啡因已經是眾所皆知運動補充品,其效果也已有人體的實證證明。

不過,人體研究卻發跑者飲用咖啡,容易造成腹痛、腸胃脹氣及想拉肚子的問題;除此之外,攝取高碳水化合物的同時,也會增加噁心、反胃及脹氣等狀況發生[1]

原來,腸胃不適的罪魁竟是他?
咖啡容易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問題已眾所皆知,也有多項研究表明其強烈的相關性;但是,對於運動員必備選項的「高碳水化合物」,此時卻是運動引起的胃食道逆流變成了致命毒藥嗎?倒也不是,其中的奧秘其實在於「濃度」[3] 滲透壓(> 500mOsm / L

研究指出,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攝入(1.01.5g / min)比起低濃度(00.5g / min)的人,更容易引發腸胃道不適症狀[3]。換回實際數字算算看,究竟競賽時是要補充果汁還是運動飲料好?

平圴來說,超過一小時的競賽,每小時需要補充600~900ml的含醣飲料攝取,以600ml(市售寶特瓶一瓶)來計,果汁每瓶約含醣65~70公克,屬於高濃度的碳水化合物;而運動飲料含醣量約是36~48公克,可列為低濃度的碳水化合物飲料。因此,在此還是會建議有胃食道逆流困擾的賽者,雖然果汁好好喝,不過為了您的腸胃道舒適,還是乖乖選擇運動飲料比較好哦!


吃這個,救救我
儘管胃食道逆流是如此的惱人,是否有解決方法呢?有的,也許可以採「膠狀飲品」[3],一項小型研究發現,若是採用複合式醣類攝取(葡萄糖+果糖)並搭配膠狀而非液狀補充,可顯著減少腸胃道不適問題發生。


所以許多運動員就會山不轉路轉,利用比賽前吃秋葵、競賽時補充能量膠等小秘方,其實都是「膠狀飲品」的延伸;至於複合式型態的醣類補充(如麥芽糊精+果糖),雖然人體實驗的確可提升競賽表現,但是真能緩解腸胃不適卻仍有待商榷[4]


看看文獻怎麼說......
最後,筆者以著名醫學期刊「運動醫學(sport medicine)」對於運動導致腸胃道不適的建議作為文章的結尾,雖然人體實證結果仍嫌不足,不過真有此這方面困擾的人,仍值得一試:

1. 比賽前一天甚至前幾天避免採高纖飲食。正常吃,攝取正常纖維量就好。

2. 避免使用阿司匹林(Aspirin)和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NSAIDs)。二者皆增加腸道通透性,而造成腸胃問題。尤其是已有相關病史的運動員更需注意,以免症狀加劇。

3. 避免單純的高果糖食物(特別是果糖飲料)攝取。不過,採用複合式的醣類配方(果糖和葡萄糖),反而可能會減少症狀發生。

4. 避免脫水。由於脫水可能加劇胃腸道症狀,因此防止脫水是重要的。開始比賽或訓練時,需確保體內水份足夠。

5.選擇較低濃度的碳水化合物飲料,以防止高濃度和高滲透壓所引發的腸胃道問題。

6. 了解自已的身體狀況,安排個人化的飲食與訓練設計。

PS.營養師的小提醒:
喝咖啡真的容易引發運動時的胃食流逆流,切身之痛與大家分享!

PPS.營養師的大提醒:
若是已經有逆流導致的食道灼傷甚至是潰瘍等問題,一定要向醫師求診,正確地搭配藥物使用,才是上上之道!



參考資料:
1.       Wilson, P.B., Dietary and non-dietary correlates of gastrointestinal distress during the cycle and run of a triathlon. Eur J Sport Sci, 2016. 16(4): p. 448-54.
2.       Peters, H., et al., The effect of a sports drink o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uring a run-bike-run tes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2000. 21(01): p. 65-70.
3.       Pfeiffer, B., et al., The effect of carbohydrate gels on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during a 16-km run. Int J Sport Nutr Exerc Metab, 2009. 19(5): p. 485-503.

4.       de Oliveira, E.P., R.C. Burini, and A. Jeukendrup, Gastrointestinal Complaints During Exercise: Prevalence, Etiology, and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Sports Medicine, 2014. 44(1): p. 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