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明訓:「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吃早餐似乎在許多人的心中,儼然已成為天經地義的生活定律,然而最近的新聞卻指出:「早餐是危險的一餐,不吃為妙!」。完全巔覆人們既有的養生概念,將傳統一直供為上座賓的「早餐必食」,現今卻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究竟是「不吃早餐」的風潮,是即將掀起濤天巨浪的哥白尼革命(註一),抑或只是宮移羽換的吉姆瓊斯(註二)?今天,就以人體醫學佐證來鑿石剖玉,拔樹搜根來找真相。
2014年時,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佈了一篇關於早餐吃不吃的綜論性研究,答案竟是「沒有定論」[1],原因在於吃早餐的結果差異太大,無法取得一致性的結論。以舉例來說,如何定義早餐?起床後的第一餐,還是硬要早起後爬起床吃定義的「早」餐?早餐探討的目標是什麼?是專注力?是體能?是體脂量?是體重?這些變項都需要再去思考的問題[2]。
但是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根據Terence Kealey所著的『早餐是危險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指出,「早餐很危險,因為我們起床沒多久就吃,此時是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分泌的高峰期。皮質醇讓我們醒來,但基於不明的原因,它使得人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因此早餐後胰島素在血液 中升高的程度遠甚於午餐與晚餐」。以生化角度去思考人體生理機轉固然不錯,但是生理機轉是複雜的,還需要實證去檢測實際的數值表現。
以筆者為例,每天起床到公司的通勤時間,林林總總也將近二小時,若是上班前沒吃點東西,做事做到一半鐵定會軟攤無力,脾氣也會跟著火山噴發,話說,「死道友,不死貧道」,苦的是週遭的同事,只能倉皇逃逸無處躲,筆者倒還能四處嘮叨消耗熱量。只是,如此看來,不吃早餐真的會「比較好」嗎?
「要不要吃早餐?」回答這種非黑即白的問題之前,其實更可以深入思考的是:「吃早餐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變更聰明?還是為得要讓心情更愉快開朗?如果綜述性研究無法回答解惑早餐的疑慮,那麼將實證降一階,看看臨床研究怎麼說。
先從一項收納22位肥胖者的小型隨機交叉實驗來探討,研究設計限制受試者必須在相同總熱量和食物種類攝取下,再食用一頓豐富的早餐,發現吃早餐比起晚餐,更能穏定餐後血糖波動,改善幅度甚至高達至20%;除此之外,體內荷爾蒙也獲得調整,像是胰島素、C-peptide與GLP-1等,能產生較多控制血糖的激素[3]。
為何只是將攝取時間調整,而不變動熱量總攝取,只改變早餐或晚餐的飲食內容,卻有如此差異化的結果?動物實驗中發現,在限制熱量下,不同的進食時間,會影響到其實是在於「基因傳遞」。可惜此理論仍處於體外實驗階段,其中詳細的機轉論述,就不多談贅聊了!
再回歸到臨床實驗上,以糖尿病病患為例,食用一頓豐富的早餐(包括豐富的蛋白質、適量的醣類與脂肪),減少晚餐攝取,的確有助於控制長期血糖(HbA1c;醣化血色素)、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進而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4],隨機實驗也發現相對不吃早餐,來口美味的豐盛早點,可達到輕微控制血壓的成效[5];除此之外,在觀察性研究中也發現,糖友若是省略早餐不吃,反會造成血壓上升、促進體內脂質生合成反應等不良影響[5]。
若是一般在芸芸眾生中打拚的健康成人,不吃早餐是否也會造成身材曲線的變化呢?這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早餐文章,也許能為此摸索出些許的珠絲馬跡。實驗方法十分簡單,就是找三百多人,然後隨機分配為吃早餐與不吃早餐,經過16週後,再全部抓回來磅體重,結果發現吃早餐與否與體重變化沒有顯著差異,除非將平日會吃早餐的人硬逼他不吃早餐,才會稍稍的減少體重[6]。以白話文解釋,就是平日吃不吃早餐,跟會不會變瘦是二碼子事,別再把身上的贅肉怪罪到早餐身上,早餐表示自已無辜。
至於之前有位健身醫師達人,在自已的部落格寫出一段令人震憾的結語—「早餐『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應該受到質疑」。雖然大家都是醫療產業相關人士,筆者也十分尊重醫師這份高尚職業,不過在說明如此果決的結論之前,需要先思考研究的sample數,包括僅34位受試者,原文研究也只是將餐點時間縮短,文章從頭到尾也沒寫出「早餐(breakfast)」二字[7],雖然結果的確可些微減少體脂量,不過達人將結論自行腦補變成不吃早餐也太瞎。
那麼爸媽很擔心的小朋友專注力呢?父母親總是擔心孩子沒吃早餐,學習專注力會下降,進而功課愈來愈差,父母只能藍瘦香菇。有一項針對於青少年吃不吃早餐的研究,將受試者拿去掃腦部MRI,看看早餐對於腦部的生理變化。
實驗結果發現,有吃早餐的孩子們,其專注力測試得分較高,但是反應力並沒有顯著差異;而在腦部MRI發現,有吃早餐的孩子們的布羅德曼額葉運動第6區有顯著的反應,可增加計劃和運動的能力;但在布羅德曼額葉運動第45區,一個負責文書與拼字的腦部區域,吃不吃早餐皆未能有顯著的差異性影響[8]。
在此請容許筆者叉題,以台灣醫院為例,掃一次腦部MRI至少就要花費12000元,本研究受試者人數高達22人,所以進行這人體實驗的成本就至少要26萬4千元,說這篇研究「一句千金」也不為過。
目前對於早餐究竟吃不吃的爭議,目前尚未有明確定論。研究也多針對在肥胖、血糖控制的患者身上,而介入型研究的受試人數也不多。若您不是專業健身者,而只是一般早上肚子很餓的普羅大眾,或是有血糖控制,或是腦力工作等多方面的考量,吃頓豐盛的早餐,控制晚餐及每日總熱量的攝取,會是您更好的選擇。
註一:尼古拉·哥白尼—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天文學家,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開啟了哥白尼革命,對於推動科學革命作出重要貢獻。(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bit.ly/2lDZH1t)
註二:吉姆瓊斯—是美國人民聖殿教的創始人、領袖。1978年11月18日,在蓋亞那瓊斯鎮以武力威逼900多名信徒一起集體自殺。(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bit.ly/2lXYtcY)
參考資料:
1. Edefonti, V., et al., The effect of breakfast composition and
energy contribution on cognitiv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p. ajcn. 083683.
2. Adolphus, K., et
al.,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Breakfast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Appetit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vances in Nutri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Journal, 2017. 8(1): p. 184S-196S.
3. Jakubowicz, D., et
al., High-energy breakfast with
low-energy dinner decreases overall daily hyper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Diabetologia, 2015. 58(5): p. 912-919.
4. Jakubowicz, D., et
al., High caloric intake at breakfast vs.
dinner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weight los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Obesity, 2013. 21(12): p. 2504-2512.
5. Rabinovitz, H.R., et
al., Big breakfast rich in protein and
fat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ics. Obesity, 2014. 22(5): p. E46-E54.
6. Dhurandhar, E.J.,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breakfast
recommendations on weight lo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100(2):
p. 507-513.
7. Moro, T., et al., Effects of eight weeks of time-restricted
feeding (16/8) on basal metabolism, maximal strength, body composition,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14(1):
p. 290.
8. Fulford, J., J.L.
Varley-Campbell, and C.A. Williams, The
effect of breakfast versus no breakfast on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hen
performing cognitive tasks, as assessed by fMRI.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016. 19(3): p. 110-11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