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有娃沒娃,生個寶貝好過年!「營養」靠這招,助孕不是夢!

年節將至,夫妻們準備可以大吃特吃、在家賦閒培養感情的時間又到了!


尤其是想懷孕生個優秀的下一代,此時更是好時機!不過,您知道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資料顯示,國內夫妻罹患不孕症比例約為1015%,相當於每7對夫妻即有1對不孕。



以女性為例,像是年紀、抽菸、肥胖等,已是眾所皆知的不孕危險因素。像是美國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公斤體重/身高2)大於 30 kg / m2的青少年,比正常體重者造成不孕的機率整整高一倍以上;除此之外,多數研究發現,當BMI大於27 kg / m2或低於17 kg / m2時,將會增加排卵功能障礙和不孕機率。因此,想一舉得子嗎?控制適當體重,無異將開啟有孕的第一塊敲門磚。

然而,減重方法百百種,無論是運動、飲食、飲食加運動,甚至是動機療法,都是減重的常見作法。然而,究竟那一種對於助孕的效果最好呢?就讓綜述性研究來為這一切解答吧!

根據2017年「現代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統整各種減重方法對於助孕的療效,其中分別為「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隨機的單靠飲食減重法」以及「動機減重法」,究竟那一種助孕方法最有效呢?答案竟是「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

什麼是「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故名思義就是依照想減重者的意願來參與減重計劃,不勉強不硬逼,觀是看個人意志來完成理想目標。而「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對於助孕的效果,甚至更勝知名減重去脂小藥丸—羅氏鮮的隨機性研究(隨機研究意指去除個人意向的研究方式)。

神奇之處還不僅如此,在非隨機的飲食併運動減重法還可以大大地增加活產機率、規律月經週期、更能減少流產的憾事發生。可惜的是,若是本身已經有流產的體質問題,就算以效果最佳的「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也難以減少流產的機會。

歸根究柢,為何「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能有如此優異的助孕效果?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因為「減重效果最好」。再利用整體體重下降來調整不孕狀況,也意思是說,當有堅定的意志力,再加上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介入,才是助孕的上上之道



此外,坊間有一些動機式療法,稱之為「動機式晤談」,原理是利用提升個案改變的動機,以促進實質上的改變。可惜研究的結果下來,仍不敵自主意願加上規律的飲食運動介入之效。




參考資料:
Best, Damian, Alison Avenell, and Siladitya Bhattacharya. "How effective are weight-loss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fertility in women and men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3.6 (2017): 681-705.

https://ohfana.blogspot.tw/2016/07/motivational-interviewing.html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長假果真是變胖的宿命?這樣做,HOLD住體重不是夢!

年節將近,大家是否已經安排好長假計劃呢?無論是親友聚會或是外出旅遊,在各種密集的邀約聚會之下,免不了時常飽食一頓。



只是三不五時的大吃大喝,根本就是減重者的宿命天敵。然而,假期與廋身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還是有何逆天的神奇技巧,能夠將必然的肥胖逆轉勝!就讓醫學文獻斷開假期肥胖的孽緣連繫吧!

2017年時,一篇研究年假與肥胖者的綜述性研究,文章細心地將年齡分門別類,分為國小生、大學生及成年人士,看看是否人們真的會因為長假而造成變胖。研究發現,成年人在經歷約2週至二個月的假期中,體重就會增加將近1公斤(0.7~0.9公斤)

若是成年人難以逃脫假日與變胖的宿命,那麼在學的莘莘學子們,是否能夠憑借著青春無敵,輕易地脫離肥胖的桎梏呢?研究發現大學生在短短13天的假期中,就增加了0.5公斤左右;不過,有趣的是,待假期過去之後,增加的體重又迅速的拉回基準線,看來假期似乎對於學生的影響不大。可惜的是,雖然體重改變不大,但是體脂肪卻悄悄地增加了!也意思是說,就長期看來,看來假期對於體脂肪的影響仍是不可小覷呀!

至於假期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影響呢?答案就不一致了!研究將兒童區分為二,一邊是體位正常的小孩、另一端則是過重或肥胖的孩童們,發現若是體位正常的小朋友,並不會因為假期就導致體位增加;然而本身就已經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們,其體位百分比還是會往上躍升,噸位更增


難不成假期真的是減重者的不可逆的宿命天敵?抑或是必須撒下千金重銀才能挽回肥胖頹勢?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進行「積極」的自我監測,像是利用各種郵件及電話通知等叮嚀囑付、參加互助會或是諮詢減重門診參與計劃等,時時提醒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等,讓長假時避免食慾失控、運動怠惰不前,就有助於脫離體重失控的絶望深淵。讓平日辛勤努力維持的窈窕精實好身材,不在長假時跟你wave say goodbye





參考文獻:


向NEJS致敬,重症病人之腸道與靜脈營養大對決





給每日忙碌操勞的營養師們,先祝各位新年快樂~

好不容易結束2017年的加班行程,將沉重的前腳一腳跨入2018年,結果後腳硬生生地就卡到一個超營養大消息。

全球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在歲末時獻上的一個讓人食不下嚥的大紅包重症合併休克問題的成年病患,相較於相同熱量的靜脈營養,腸道營養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續發感染的機率,更可能增加消化道併發症的風險。」


這篇看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重要文獻,難不成真將全面翻盤2016ASPEN(美國腸道與靜脈營養學會)給予的頭條宗旨—「若沒有禁忌症之下,建議早期(24~48小時)提供腸道營養」?

莫驚莫慌莫害怕,先看原文怎麼說~

收案條件:
預期使用呼吸器48小時以上,休克合併使用升壓劑(包括epinephrinedopaminenorepinephrine),並在插管後24小時內開始給予營養支持(或在24小時後ICU入院,如果插管發生在ICU入院前)。

介入方法:
在腸道與靜脈的兩組患者中,隨機分組後在插管後24小時內開始提供營養支持,並在介入後的第一天(24小時)達到20~25kcal/kg/之目標值。

腸道營養組:
患者接受一線腸道營養。若有持續的胃腸不耐且無法達到預定的熱量目標時,可在第8天開始補充靜脈營養。不監測胃殘留量,少量胃殘餘不停止灌食。第一週之腸道灌食配方為等滲透壓、等熱量,正常蛋白質的配方。

靜脈營養組:
最遲在72小時內接受靜脈營養,第8天時若無禁忌症的問題,患者都轉為腸內營養。

研究結果:
腸道營養實驗組,其熱量、蛋白質給予皆比靜脈營養組來得略少,但嘔吐、便秘、腹瀉、腸道缺血、腸阻塞以及使用腸臑動藥物的比例卻顯著提升

其餘如死亡率及感染率等,則無顯著差異。


————————分隔線————————
難不成給予腸道營養的鐵則,將註定敗舉白旗在這篇研究人數達二千多人的研究中嗎?

仔細看,惡魔藏在細節中,瞧出端倪了嗎?本篇研究所定義的「早期」和我們認為的「早期」其實有明顯差異。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翻書,找出2016年的ASPEN成人重症營養指引,其中的營養建議是指24~48小時內開始給予腸道灌食,給予熱量為25~30kcal/kg/天。

再者,以營養狀況不佳的低至中危險群為例,建議的腸道營養量是以10–20 mL/hr 或是10–20 kcal/hr為佳;即使是在高危險群(NRS-2002 > 5 NUTRIC 5)也是在48~72小時後提供營養至目標值。此外,在嚴重感染、燒傷、骨髓移植等重大疾病,也是> 50–65%之目標熱量值開始給予,以維持腸道功能,絶非一蹴可及,直接朝向標的熱量達標。
 

最後,文章在結論中也提及一點,這篇是研究「急性期」給予腸道與靜脈營養的差異,而非拉長時間的營養供給之臨床結果。

這篇大型的重症研究,也許不是先急著分辨腸道與靜脈營養的優劣成敗,而是讓營養師重新思考適合腸道營養介入的時機點


參考文獻:
Reignier, Jean, et al. "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early nutrition in ventilated adults with shock: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study (NUTRIREA-2)." The Lancet 391.10116 (2018): 133-143.

McClave, Stephen 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40.2 (2016): 15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