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向救災人員致敬,吃對食材讓體力瞬間補好補滿


台灣身處在地震的斷層區,總離不開時而出現的大震小震,造成的各種天災也是時有難免,無論是2016年台南地震導致的維冠大樓,還是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的大樓倒塌,救災人員一直盡心盡力的為救災支持到最後一刻。


在此向救災人員獻上無盡的感謝,此時的營養補充也是刻不容緩,除了在寒冬中送上一碗熱湯外,是否有更科學的補給方式,可以將救災者的體力補好補滿呢?雖然科學文獻中少見相關著墨,不過可依照其體能消耗方式,模擬類似的運動型態,來給予更適切的營養補充。

依據救災人員的救災方式,大致可歸納為下列:
1. 肌耐力型為主要活動方式,包括持續的快走、大動作的搬運等。
2. 爆發型運動為輔,如徒手搬運、移動重物等。
3. 至少1~1.5小時的中強度以上活動。

如此歸納下來,亦可依照運動營養的指引,來提供最佳補給的需求。

水份:
救災前中後皆需補充適當的水份,進行前與進行中的每小時約400~600c.c.(約1個寶特瓶的量),建議可把水瓶放在附近,儘可能的定時補水(15~20分),而非口渴時才喝水,避免造成脫水,將會大大降低體能表現。


醣類:
長時間的體能消耗,「補水是不夠的」,此時,含「醣」的運動飲料,除了可以補充體內活動能量所需,其中含有的電解質及礦物質,可補充大量流汗所造成的耗損。

而在補充能量上,食物宜選擇「低纖高升醣指數」的食物,像是果汁、土司、含糖餅乾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要注意的是,此時需避免選擇的食材,反而是一般號稱健康取向的「高纖低醣」的蔬菜類,此時攝取過多反而會妨礙體能回復,不可不慎。

蛋白質:
救災休息時,除了食用含醣豐富的食物,蛋白質來源也不可少!
要注意的是,食物中蛋白質的來源,是源自於食物本體,而非熬出來的湯湯水水,天冷救災時,許多人會燉煮補湯、高湯、大骨湯等等湯品,來為救災煮或是受災者補充營養。但是,無論葷素,如飲用雞魚湯時,必須連同將肉品食畢,或是加蛋食用,以確保蛋白質的攝取足夠。


而烹煮素湯品時,除了加入黃豆製品類,如豆腐、豆皮、豆乾、百頁等食材,使用加工素料類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素料類(如素肉塊、素火腿、素香腸、素排骨、素魚豆腐等),原料成份皆屬黃豆分離蛋白,屬於完整蛋白質來源;但是,若是口感偏脆等素料食材,如素鱈魚羮、素干貝羮、素翠丸等,其主原料為樹薯與蒟蒻等為主成份的漿粉,其蛋白質與營養價值絶非能等同而喻。


油脂類:
大量體能消耗後的休息飲食,油脂類雖然不是首要之選,卻是必須營養素之一。原因在於熱量」,油脂類為所有營養素中熱量密度最高的種類,只要5c.c.,就可以提供近50大卡的熱量,因此,在休息時記得適時補充油脂類,像是巧克力、堅果類、麻油補品類等,都是攝取油脂的好來源。

筆者不希望再有任何的天災再降臨台灣,但是若有萬一時,仍衷心期盼台灣的每一塊土地及人民都可以不再受苦受難。在此,向全台灣的救災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