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 星期三

2019年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肝病營養指南


話說臨床中肝膽腸胃科和營養專業息息相關,但是今年在帶PGY(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生;post-graduated year)及實習生時,才發現公版的訓練計劃中竟然沒有專屬的教育內容,真是令人大吃好幾驚!

但不代表肝病的營養指引不需要update,為了病患營養健康著想,整理了燒燙燙的「2019年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肝病營養指南」,希望營養師們可以更快速正確的處置肝病營養,看完也記得要按讚加分享哦!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不用再辛苦秤大便了!一張圖告訴你的病人今天拉肚子了沒!?


哈囉~臨床辛苦的工作人員,今天你的病人大便了沒!?


大便多了就變拉肚子,專業名詞稱之腹瀉」,一旦病患有腹瀉的問題,除了增加照護上的負擔,若是臥床病患長期腹瀉,就容易發生尿布疹、甚至是褥瘡的狀況。

那怎麼判定「腹瀉」呢?是一天解便大於三次?還是每天大便量超過200公克?

茫茫知識總是在一堆資料中沉淪,結果無疾而終!讓臨床的工作人員在判別病患是否「腹瀉」時,墜入五里霧中,無法解脫!

以後不會再這麼辛苦,不需算次數、秤重量,只要對表,計算大便沒煩惱!

king's stool chart」:只要看一天的糞便量及形態,再簡單對表,分數超過15分,就可以判定為「腹瀉」!


例如:
張阿嬤臥床,一天解了三次大便,到底算不算拉肚子呢?

可以對照量表,分數為:
2+3+6=11分,所以還算是腹瀉哦~


許伯伯一天解了二次大便,有一次還是稀糊便,這樣算得上有拉肚子嗎?
對照量表,分數為:
3+10=10分,所以還算是腹瀉哦~

再舉例,如果今天解二次稀糊便,是否算是腹瀉呢?
對照量表,分數為:
9+10=19分,拉肚子啦~趕快檢視用藥是否需要調整吧~

從此無論是對於病患與家屬的溝通,若是各式交班,不用再用模糊的角度解釋
是不是很簡單呢?


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晚餐少吃廋的快?早餐吃的像國王能減肥?原來,關鍵在「這個」,減重才有效!


在門診諮詢、還是朋友間信誓旦旦說著不減肥吾寧死時,第一個最常聯想到的華山劍法起手式—「不吃晚餐」!倘若是熬到飢腸轆轆問倉天,就路不轉人轉的用另一種方法「晚餐早點吃」!


可惜的是,這種減重密法不見得人人有效,除了難以忍受的飢餓感外而放棄外,更有是認真執行一段時間後,體重更是不減反增,究竟是因為自身的特異體質導致不吃晚餐失效?

科學家也十分好奇,餐次的進食時間的改變是否真的會影響減重效果!舉例來說,研究也的確發現,早餐進食後的生食產熱效應(意指進食後的消化代謝熱量消耗;Diet-induced thermogenesis (DIT)),相較於其他餐次,更能增加許多熱量消耗,還可以減少夜間的胰島素敏感性,似乎減少晚餐食用量,真是養生的王道。

難不成,晚餐多吃真是萬惡不赦?倒也不是,一種在歐洲的傳統「盎格魯文化(Anglo culture」,就認為晚餐是最重要的一餐,將進食熱量比例著重於晚間,不過也沒見歐洲人個個變胖子,照樣身材可以精實窈窕。所以,似乎早晚餐的熱量比例,並非是控制體重的唯一定論。

2017年時,發表了一項關於吃晚餐與體重改變的統合性研究,研究設計其中將餐次分為2大類,包括現今網路熱傳的8小時進食減重法,與減重起手式的()吃晚餐減重法,與一般的進食時間飲食方式相比,看看減重效果是否真如傳聞般的神奇有效。

結果統合性分析結果令人大失所望,無論將餐次時間縮短成8小時,抑或在總熱量控制下的吃晚餐與否,對於體重的影響皆「沒有顯著差異」。那麼,為何現實中真能利用不吃晚餐來減輕體重?其實,江湖一點訣的真正原因在於—「總熱量攝取限制」(延伸閱讀:三大網傳減重方法五分析,另類話術大破解)。





無論是限制進食時間,還是少吃一餐,關鍵都在於「總熱量攝取限制」,進而達到減重的目的。所以成功與否,皆是端看可進食時間的熱量攝取,絶非在可進食時間中就胡吃海塞。所以,無論是靠「不吃晚餐」或是「縮短進食時間八小時」等減重方法,重點還是要注意吃入嘴裡的食物種類。而不是攝取一些精緻糖類、羮湯或是高油的蛋糕餅乾等,反而會讓自已愈吃愈重哦!

PS. 文獻中有許多限制因素,包括沒有精確的文獻評分結果、異質性高、飲食評估方法可能造成落差等,不過整體來說,還是算得上是一篇值得參考的文獻!

參考文獻:Fong, M., Caterson, I. D., & Madigan, C. D. (2017). Are large dinners associated with excess weight, and does eating a smaller dinner achieve greater weight los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 118(8), 616-628.

2018年2月13日 星期二

向救災人員致敬,吃對食材讓體力瞬間補好補滿


台灣身處在地震的斷層區,總離不開時而出現的大震小震,造成的各種天災也是時有難免,無論是2016年台南地震導致的維冠大樓,還是2018年花蓮地震造成的大樓倒塌,救災人員一直盡心盡力的為救災支持到最後一刻。


在此向救災人員獻上無盡的感謝,此時的營養補充也是刻不容緩,除了在寒冬中送上一碗熱湯外,是否有更科學的補給方式,可以將救災者的體力補好補滿呢?雖然科學文獻中少見相關著墨,不過可依照其體能消耗方式,模擬類似的運動型態,來給予更適切的營養補充。

依據救災人員的救災方式,大致可歸納為下列:
1. 肌耐力型為主要活動方式,包括持續的快走、大動作的搬運等。
2. 爆發型運動為輔,如徒手搬運、移動重物等。
3. 至少1~1.5小時的中強度以上活動。

如此歸納下來,亦可依照運動營養的指引,來提供最佳補給的需求。

水份:
救災前中後皆需補充適當的水份,進行前與進行中的每小時約400~600c.c.(約1個寶特瓶的量),建議可把水瓶放在附近,儘可能的定時補水(15~20分),而非口渴時才喝水,避免造成脫水,將會大大降低體能表現。


醣類:
長時間的體能消耗,「補水是不夠的」,此時,含「醣」的運動飲料,除了可以補充體內活動能量所需,其中含有的電解質及礦物質,可補充大量流汗所造成的耗損。

而在補充能量上,食物宜選擇「低纖高升醣指數」的食物,像是果汁、土司、含糖餅乾等,都是不錯的選擇,不過要注意的是,此時需避免選擇的食材,反而是一般號稱健康取向的「高纖低醣」的蔬菜類,此時攝取過多反而會妨礙體能回復,不可不慎。

蛋白質:
救災休息時,除了食用含醣豐富的食物,蛋白質來源也不可少!
要注意的是,食物中蛋白質的來源,是源自於食物本體,而非熬出來的湯湯水水,天冷救災時,許多人會燉煮補湯、高湯、大骨湯等等湯品,來為救災煮或是受災者補充營養。但是,無論葷素,如飲用雞魚湯時,必須連同將肉品食畢,或是加蛋食用,以確保蛋白質的攝取足夠。


而烹煮素湯品時,除了加入黃豆製品類,如豆腐、豆皮、豆乾、百頁等食材,使用加工素料類也是不錯的選擇,因為素料類(如素肉塊、素火腿、素香腸、素排骨、素魚豆腐等),原料成份皆屬黃豆分離蛋白,屬於完整蛋白質來源;但是,若是口感偏脆等素料食材,如素鱈魚羮、素干貝羮、素翠丸等,其主原料為樹薯與蒟蒻等為主成份的漿粉,其蛋白質與營養價值絶非能等同而喻。


油脂類:
大量體能消耗後的休息飲食,油脂類雖然不是首要之選,卻是必須營養素之一。原因在於熱量」,油脂類為所有營養素中熱量密度最高的種類,只要5c.c.,就可以提供近50大卡的熱量,因此,在休息時記得適時補充油脂類,像是巧克力、堅果類、麻油補品類等,都是攝取油脂的好來源。

筆者不希望再有任何的天災再降臨台灣,但是若有萬一時,仍衷心期盼台灣的每一塊土地及人民都可以不再受苦受難。在此,向全台灣的救災人員致上最高的敬意。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有娃沒娃,生個寶貝好過年!「營養」靠這招,助孕不是夢!

年節將至,夫妻們準備可以大吃特吃、在家賦閒培養感情的時間又到了!


尤其是想懷孕生個優秀的下一代,此時更是好時機!不過,您知道嗎?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公布資料顯示,國內夫妻罹患不孕症比例約為1015%,相當於每7對夫妻即有1對不孕。



以女性為例,像是年紀、抽菸、肥胖等,已是眾所皆知的不孕危險因素。像是美國研究發現,身體質量指數(BMI=公斤體重/身高2)大於 30 kg / m2的青少年,比正常體重者造成不孕的機率整整高一倍以上;除此之外,多數研究發現,當BMI大於27 kg / m2或低於17 kg / m2時,將會增加排卵功能障礙和不孕機率。因此,想一舉得子嗎?控制適當體重,無異將開啟有孕的第一塊敲門磚。

然而,減重方法百百種,無論是運動、飲食、飲食加運動,甚至是動機療法,都是減重的常見作法。然而,究竟那一種對於助孕的效果最好呢?就讓綜述性研究來為這一切解答吧!

根據2017年「現代人類生殖(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統整各種減重方法對於助孕的療效,其中分別為「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隨機的單靠飲食減重法」以及「動機減重法」,究竟那一種助孕方法最有效呢?答案竟是「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

什麼是「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故名思義就是依照想減重者的意願來參與減重計劃,不勉強不硬逼,觀是看個人意志來完成理想目標。而「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對於助孕的效果,甚至更勝知名減重去脂小藥丸—羅氏鮮的隨機性研究(隨機研究意指去除個人意向的研究方式)。

神奇之處還不僅如此,在非隨機的飲食併運動減重法還可以大大地增加活產機率、規律月經週期、更能減少流產的憾事發生。可惜的是,若是本身已經有流產的體質問題,就算以效果最佳的「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也難以減少流產的機會。

歸根究柢,為何「自主意願(非隨機)的飲食加運動減重法」能有如此優異的助孕效果?其實原因很簡單,就因為「減重效果最好」。再利用整體體重下降來調整不孕狀況,也意思是說,當有堅定的意志力,再加上正確的飲食與運動介入,才是助孕的上上之道



此外,坊間有一些動機式療法,稱之為「動機式晤談」,原理是利用提升個案改變的動機,以促進實質上的改變。可惜研究的結果下來,仍不敵自主意願加上規律的飲食運動介入之效。




參考資料:
Best, Damian, Alison Avenell, and Siladitya Bhattacharya. "How effective are weight-loss interventions for improving fertility in women and men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the evidence."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 23.6 (2017): 681-705.

https://ohfana.blogspot.tw/2016/07/motivational-interviewing.html

2018年1月23日 星期二

長假果真是變胖的宿命?這樣做,HOLD住體重不是夢!

年節將近,大家是否已經安排好長假計劃呢?無論是親友聚會或是外出旅遊,在各種密集的邀約聚會之下,免不了時常飽食一頓。



只是三不五時的大吃大喝,根本就是減重者的宿命天敵。然而,假期與廋身真的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嗎?還是有何逆天的神奇技巧,能夠將必然的肥胖逆轉勝!就讓醫學文獻斷開假期肥胖的孽緣連繫吧!

2017年時,一篇研究年假與肥胖者的綜述性研究,文章細心地將年齡分門別類,分為國小生、大學生及成年人士,看看是否人們真的會因為長假而造成變胖。研究發現,成年人在經歷約2週至二個月的假期中,體重就會增加將近1公斤(0.7~0.9公斤)

若是成年人難以逃脫假日與變胖的宿命,那麼在學的莘莘學子們,是否能夠憑借著青春無敵,輕易地脫離肥胖的桎梏呢?研究發現大學生在短短13天的假期中,就增加了0.5公斤左右;不過,有趣的是,待假期過去之後,增加的體重又迅速的拉回基準線,看來假期似乎對於學生的影響不大。可惜的是,雖然體重改變不大,但是體脂肪卻悄悄地增加了!也意思是說,就長期看來,看來假期對於體脂肪的影響仍是不可小覷呀!

至於假期對國家未來的主人翁的影響呢?答案就不一致了!研究將兒童區分為二,一邊是體位正常的小孩、另一端則是過重或肥胖的孩童們,發現若是體位正常的小朋友,並不會因為假期就導致體位增加;然而本身就已經有過重或肥胖問題的孩子們,其體位百分比還是會往上躍升,噸位更增


難不成假期真的是減重者的不可逆的宿命天敵?抑或是必須撒下千金重銀才能挽回肥胖頹勢?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進行「積極」的自我監測,像是利用各種郵件及電話通知等叮嚀囑付、參加互助會或是諮詢減重門診參與計劃等,時時提醒控制飲食、規律運動等,讓長假時避免食慾失控、運動怠惰不前,就有助於脫離體重失控的絶望深淵。讓平日辛勤努力維持的窈窕精實好身材,不在長假時跟你wave say goodbye





參考文獻:


向NEJS致敬,重症病人之腸道與靜脈營養大對決





給每日忙碌操勞的營養師們,先祝各位新年快樂~

好不容易結束2017年的加班行程,將沉重的前腳一腳跨入2018年,結果後腳硬生生地就卡到一個超營養大消息。

全球知名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NEJM)在歲末時獻上的一個讓人食不下嚥的大紅包重症合併休克問題的成年病患,相較於相同熱量的靜脈營養,腸道營養並不能降低死亡率或續發感染的機率,更可能增加消化道併發症的風險。」


這篇看似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重要文獻,難不成真將全面翻盤2016ASPEN(美國腸道與靜脈營養學會)給予的頭條宗旨—「若沒有禁忌症之下,建議早期(24~48小時)提供腸道營養」?

莫驚莫慌莫害怕,先看原文怎麼說~

收案條件:
預期使用呼吸器48小時以上,休克合併使用升壓劑(包括epinephrinedopaminenorepinephrine),並在插管後24小時內開始給予營養支持(或在24小時後ICU入院,如果插管發生在ICU入院前)。

介入方法:
在腸道與靜脈的兩組患者中,隨機分組後在插管後24小時內開始提供營養支持,並在介入後的第一天(24小時)達到20~25kcal/kg/之目標值。

腸道營養組:
患者接受一線腸道營養。若有持續的胃腸不耐且無法達到預定的熱量目標時,可在第8天開始補充靜脈營養。不監測胃殘留量,少量胃殘餘不停止灌食。第一週之腸道灌食配方為等滲透壓、等熱量,正常蛋白質的配方。

靜脈營養組:
最遲在72小時內接受靜脈營養,第8天時若無禁忌症的問題,患者都轉為腸內營養。

研究結果:
腸道營養實驗組,其熱量、蛋白質給予皆比靜脈營養組來得略少,但嘔吐、便秘、腹瀉、腸道缺血、腸阻塞以及使用腸臑動藥物的比例卻顯著提升

其餘如死亡率及感染率等,則無顯著差異。


————————分隔線————————
難不成給予腸道營養的鐵則,將註定敗舉白旗在這篇研究人數達二千多人的研究中嗎?

仔細看,惡魔藏在細節中,瞧出端倪了嗎?本篇研究所定義的「早期」和我們認為的「早期」其實有明顯差異。

有興趣的人可以再翻書,找出2016年的ASPEN成人重症營養指引,其中的營養建議是指24~48小時內開始給予腸道灌食,給予熱量為25~30kcal/kg/天。

再者,以營養狀況不佳的低至中危險群為例,建議的腸道營養量是以10–20 mL/hr 或是10–20 kcal/hr為佳;即使是在高危險群(NRS-2002 > 5 NUTRIC 5)也是在48~72小時後提供營養至目標值。此外,在嚴重感染、燒傷、骨髓移植等重大疾病,也是> 50–65%之目標熱量值開始給予,以維持腸道功能,絶非一蹴可及,直接朝向標的熱量達標。
 

最後,文章在結論中也提及一點,這篇是研究「急性期」給予腸道與靜脈營養的差異,而非拉長時間的營養供給之臨床結果。

這篇大型的重症研究,也許不是先急著分辨腸道與靜脈營養的優劣成敗,而是讓營養師重新思考適合腸道營養介入的時機點


參考文獻:
Reignier, Jean, et al. "Enteral versus parenteral early nutrition in ventilated adults with shock: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multicentre, open-label, parallel-group study (NUTRIREA-2)." The Lancet 391.10116 (2018): 133-143.

McClave, Stephen A., et al. "Guidelines for the provision and assessment of nutrition support therapy in the adult critically ill patient: Society of 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CM) and American Society for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ASPEN)."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40.2 (2016): 159-211.

2017年11月18日 星期六

留下來或是跟我走!鼻胃管反抽要打回去還是打包丟光光?實證結果告訴你!

本篇向辛勞的各級的護理人員致敬


臨床工作的護理人員,若是遇到需要管護餵食的病患,經常會有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腸胃反抽後液體,究竟該打回去,還是要丟掉?」。原因在於為確認病患的消化情形,目前臨床常見做法就是利用灌食空針反抽胃中液體,看看是否需要灌食下一餐,以避免造成過飽導致胃內液體逆流,甚至發生吸入性肺炎等棘手問題。


其實,早在2009年,一篇針對在內外科加護病房126人的研究,給了漂亮的解答。以下是重點截錄:

研究方法-(原文版)

胃殘餘量與延遲胃排空

營養狀態

生理狀態與體液電解質:

腸胃道併發症:

重點截錄:



參考文獻:

Juvé-Udina, Maria-Eulàlia, et al. "To return or to discard? Randomised trial on gastric residual volume management." Intensive and Critical Care Nursing 25.5 (2009): 258-267.

2017年11月5日 星期日

「生酮飲食」減重真有效?好處超乎你的想像(新增低醣高脂飲食注意事項)

為何生酮飲食這麼紅,真是燃脂瘦身的特效藥?

所謂生酮飲食,其實就是根據三大營養素-「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比例調整後,所稱之的飲食方式根據,內容包含四大類,第一為原本用來治療兒童癲癇的「傳統生酮飲食」、還有日後發展的「合併中鏈三酸甘油酯之生酮飲食」、「阿金飲食法」,以及穏定血糖為基礎的「低升醣指數飲食法」。


2017年於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所發表的文章指出,在同樣的熱量攝取下依照攝取的營養素比例不同,其減重效果也不盡相同。



生酮飲食好效果
研究發現,在限制相同的熱量下,使用高脂低醣飲食相較於一般均衡飲食,短期(2年內)追蹤發現更可以獲得優異的減重效果(-4.7公斤),略勝地中海飲食(-4.4公斤),不僅如此,減少的體重量更多於低升醣指數飲食法(-2.9公斤);同時,利用高脂低醣減重所帶來的好處也不少,包括控制血糖、降低血脂、治療非酒精性肝病,甚至是女性因肥胖所造成的不孕及流產,皆因能其「瘦身」成效,而對身體有所助益。



高脂低醣飲食之代謝機轉
那為何高脂低醣飲食可具有如此驚豔的變化呢?可由其生理機轉來窺之一二。目前已知與均衡飲食不同的代謝方式,包括:
1)藉由高蛋白飲食引發的增加產熱
2)蛋白質代謝後之醣質新生作用
3)通過排出汗液或尿液中的酮體達到整體能量消耗的目的。
如此裡應外合,讓艱辛的瘦身崎路鋪上一條平坦的康莊大道。

然而,網傳常有一說法,高脂低醣飲食所帶來的快速體重減輕,是因為脫水所造成?研究發現,其實高脂低醣飲食主要代謝仍以脂肪為主,而非是大眾舊時所認知的單純脫水而已。

除此之外,高脂低醣飲食還能有效抵抗減重者宿敵飢餓感」。根據人體隨機對照實驗發現,腸內可抑制飢餓感的激素YY胜肽」,比起均衡飲食,高脂低醣飲食法可讓體內的YY胜肽濃度上升,以達到抑制飢餓感的效果,讓減重的毅力可以更持久,登上完美體態的高峰。



高脂低醣飲食怎麼吃:
最後,高脂低醣飲食雖好,仍有其需注意事項及並非所有人都能適用。

首先,是食材的選擇,為避免高脂低醣所帶來的飲食不均衡導致營養不良,食材應挑選天然未加工的食材,如堅果種子類及大量蔬菜,以確保體內維生素及礦物質充足;除此之外,因體內水份散失增加,故建議需適時攝取足量的水份及鈉,以免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

最後,必須強調的一點,本飲食法並不適用於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本類患者需控制蛋白質、磷、鈉、鉀的攝取,若是不當嘗試,可能會加速腎功能惡化,甚至造成死亡的風險。


高脂低醣飲食之推薦食材類型
蛋白質
乳製品
油脂類
堅果種子類
蔬菜
*
*黃豆製品類
肉類
家禽
海鮮
起司
奶油
全脂乳品
優格
奶酪
橄欖油
酪梨
椰子油
堅果
堅果油
杏仁
亞麻子
堅果
胡桃
松子
純可可
所有蔬菜類,包含綠葉蔬菜、十字花科蔬菜
水果可食用,但需納入碳水化合物總量計算
*:蛋奶素者可以利用「蛋」、「奶」、「黃豆製品類」等蛋白質食材種類來進行『素食生酮』。

高脂低醣飲食注意事項
1. 食材應挑選天然未加工的食材,如堅果種子類及大量蔬菜,以確保體內維生素及礦物質充足。

2. 因體內水份散失增加,故建議需適時攝取足量的水份及鈉,以免造成電解質的不平衡。

3. 本飲食法並不適用於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本類患者需控制蛋白質、磷、鈉、鉀的攝取,若是不當嘗試,可能會加速腎功能惡化,甚至造成死亡的風險。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8264433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803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