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吃早餐真傷身?你更應該聆聽身體的聲音

古有明訓:「一日之計在於晨」,所以吃早餐似乎在許多人的心中,儼然已成為天經地義的生活定律,然而最近的新聞卻指出:「早餐是危險的一餐,不吃為妙!」。完全巔覆人們既有的養生概念,將傳統一直供為上座賓的「早餐必食,現今卻淪為人人喊打的過街老鼠。究竟是「不吃早餐」的風潮,是即將掀起濤天巨浪的哥白尼革命(註一),抑或只是宮移羽換的吉姆瓊斯(註二)?今天,就以人體醫學佐證來鑿石剖玉,拔樹搜根來找真相。


2014年時,在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發佈了一篇關於早餐吃不吃的綜論性研究,答案竟是「沒有定論」[1],原因在於吃早餐的結果差異太大,無法取得一致性的結論。以舉例來說,如何定義早餐?起床後的第一餐,還是硬要早起後爬起床吃定義的「早」餐?早餐探討的目標是什麼?是專注力?是體能?是體脂量?是體重?這些變項都需要再去思考的問題[2]

 

但是問題並沒有那麼簡單,根據Terence Kealey所著的『早餐是危險的一餐(Breakfast is a Dangerous Meal)』指出,「早餐很危險,因為我們起床沒多久就吃,此時是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分泌的高峰期。皮質醇讓我們醒來,但基於不明的原因,它使得人體對胰島素產生抗性,因此早餐後胰島素在血液  中升高的程度遠甚於午餐與晚餐」。以生化角度去思考人體生理機轉固然不錯,但是生理機轉是複雜的,還需要實證去檢測實際的數值表現

以筆者為例,每天起床到公司的通勤時間,林林總總也將近二小時,若是上班前沒吃點東西,做事做到一半鐵定會軟攤無力,脾氣也會跟著火山噴發,話說,死道友,不死貧道,苦的是週遭的同事,只能倉皇逃逸無處躲,筆者倒還能四處嘮叨消耗熱量。只是,如此看來,不吃早餐真的會比較好嗎?
 

「要不要吃早餐?」回答這種非黑即白的問題之前,其實更可以深入思考的是:「吃早餐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變更聰明?還是為得要讓心情更愉快開朗?如果綜述性研究無法回答解惑早餐的疑慮,那麼將實證降一階,看看臨床研究怎麼說。

先從一項收納22位肥胖者的小型隨機交叉實驗來探討,研究設計限制受試者必須在相同總熱量和食物種類攝取下,再食用一頓豐富的早餐,發現吃早餐比起晚餐,更能穏定餐後血糖波動,改善幅度甚至高達至20%;除此之外,體內荷爾蒙也獲得調整,像是胰島素、C-peptideGLP-1等,能產生較多控制血糖的激素[3]

為何只是將攝取時間調整,而不變動熱量總攝取,只改變早餐或晚餐的飲食內容,卻有如此差異化的結果?動物實驗中發現,在限制熱量下,不同的進食時間,會影響到其實是在於「基因傳遞」。可惜此理論仍處於體外實驗階段,其中詳細的機轉論述,就不多談贅聊了!

再回歸到臨床實驗上,以糖尿病病患為例,食用一頓豐富的早餐(包括豐富的蛋白質、適量的醣類與脂肪),減少晚餐攝取的確有助於控制長期血糖(HbA1c;醣化血色素)、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進而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4],隨機實驗也發現相對不吃早餐,來口美味的豐盛早點,可達到輕微控制血壓的成效[5];除此之外,在觀察性研究中也發現,糖友若是省略早餐不吃,反會造成血壓上升、促進體內脂質生合成反應等不良影響[5]

若是一般在芸芸眾生中打拚的健康成人,不吃早餐是否也會造成身材曲線的變化呢?這一篇刊登在美國臨床營養期刊的早餐文章,也許能為此摸索出些許的珠絲馬跡。實驗方法十分簡單,就是找三百多人,然後隨機分配為吃早餐與不吃早餐,經過16週後,再全部抓回來磅體重,結果發現吃早餐與否與體重變化沒有顯著差異,除非將平日會吃早餐的人硬逼他不吃早餐,才會稍稍的減少體重[6]。以白話文解釋,就是平日吃不吃早餐,跟會不會變瘦是二碼子事,別再把身上的贅肉怪罪到早餐身上,早餐表示自已無辜

至於之前有位健身醫師達人,在自已的部落格寫出一段令人震憾的結語—「早餐『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應該受到質疑」。雖然大家都是醫療產業相關人士,筆者也十分尊重醫師這份高尚職業,不過在說明如此果決的結論之前,需要先思考研究的sample數,包括僅34位受試者,原文研究也只是將餐點時間縮短,文章從頭到尾也沒寫出「早餐(breakfast)」二字[7],雖然結果的確可些微減少體脂量,不過達人將結論自行腦補變成不吃早餐也太瞎。

那麼爸媽很擔心的小朋友專注力呢?父母親總是擔心孩子沒吃早餐,學習專注力會下降,進而功課愈來愈差,父母只能藍瘦香菇。有一項針對於青少年吃不吃早餐的研究,將受試者拿去掃腦部MRI,看看早餐對於腦部的生理變化。

實驗結果發現,有吃早餐的孩子們,其專注力測試得分較高,但是反應力並沒有顯著差異;而在腦部MRI發現,有吃早餐的孩子們的布羅德曼額葉運動第6區有顯著的反應,可增加計劃和運動的能力;但在布羅德曼額葉運動第45區,個負責文書與拼字的腦部區域,吃不吃早餐皆未能有顯著的差異性影響[8]

在此請容許筆者叉題,以台灣醫院為例,掃一次腦部MRI至少就要花費12000元,本研究受試者人數高達22人,所以進行這人體實驗的成本就至少要264千元,說這篇研究一句千金也不為過。

目前對於早餐究竟吃不吃的爭議,目前尚未有明確定論。研究也多針對在肥胖、血糖控制的患者身上,而介入型研究的受試人數也不多。若您不是專業健身者,而只是一般早上肚子很餓的普羅大眾,或是有血糖控制,或是腦力工作等多方面的考量,吃頓豐盛的早餐,控制晚餐及每日總熱量的攝取,會是您更好的選擇。


註一:尼古拉·哥白尼文藝復興時期波蘭數學家文學家,提倡日心說模型,提到太陽為宇宙的中心,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開啟了哥白尼革命,對於推動科學革命作出重要貢獻。(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bit.ly/2lDZH1t

註二:吉姆瓊斯—是美國人民聖殿教的創始人、領袖。19781118日,在蓋亞那瓊斯鎮武力威逼900多名信徒一起集體自殺。(參考資料:維基百科http://bit.ly/2lXYtcY


參考資料:
1.         Edefonti, V., et al., The effect of breakfast composition and energy contribution on cognitive and academic performance: a systematic re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p. ajcn. 083683.
2.         Adolphus, K., et al.,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Studies Examining the Effects of Breakfast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and Appetite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dvances in Nutri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Journal, 2017. 8(1): p. 184S-196S.
3.         Jakubowicz, D., et al., High-energy breakfast with low-energy dinner decreases overall daily hyperglycaemia in type 2 diabetic patients: a randomised clinical trial. Diabetologia, 2015. 58(5): p. 912-919.
4.         Jakubowicz, D., et al., High caloric intake at breakfast vs. dinner differentially influences weight loss of overweight and obese women. Obesity, 2013. 21(12): p. 2504-2512.
5.         Rabinovitz, H.R., et al., Big breakfast rich in protein and fat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ics. Obesity, 2014. 22(5): p. E46-E54.
6.         Dhurandhar, E.J., et al., The effectiveness of breakfast recommendations on weight lo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2014. 100(2): p. 507-513.
7.         Moro, T., et al., Effects of eight weeks of time-restricted feeding (16/8) on basal metabolism, maximal strength, body composition, inflamm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resistance-trained males. 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16. 14(1): p. 290.

8.         Fulford, J., J.L. Varley-Campbell, and C.A. Williams, The effect of breakfast versus no breakfast on brain activity in adolescents when performing cognitive tasks, as assessed by fMRI. Nutritional neuroscience, 2016. 19(3): p. 110-115.

2017年3月5日 星期日

2016加拿大運動營養建議(摘要版)—「水份、維生素、礦物質與補充品」

還記得上週的2016加拿大運動營養建議內容嗎?



故事還沒結束呢~接續上次無極Power~別忘了還有水份、維生素、礦物質與補充品

話不多說~先睹為快
重點highlight:運動飲食應需客製化,因為運動各有不同的類型與強度,想要養成好體力嗎?記得找營養師諮詢!


多喝水沒事,沒事多喝水
運動前:
24小時飲用510mL / 體重(kg),記得要保持尿尿是漂亮的淡黃色,千萬別忘了補點鈉,有助於水份保留在體內。

運動時:
大致而言,水量補充約是400800mL / 體重(kg),而且喝冰飲(0.5°C)效果尤佳;不過因為每個人運動時的排汗量都不同(300ml~2400ml/小時),所以補充水份最好的方法,就是平日練習時就要算好水份攝取,以免造成脫水或水中毒的問題。

此外,運動超過2小時以上的運動員,鈉補充是十分重要的課題之一。

運動後:
運動後還是會持續流汗一段時間,所以還是要補充水量達平時的125%至150%。

微量營養素
鐵:(國民建議量女性為15mg
女性運動員需增加攝取達70%,若是素食運動員、練跑者,鐵質每日建議攝取18mg以上。

維生素D
若是經常待在室內、體脂肪含量高、多在清晨或夜晚訓練的人,因為日照減少,有可能造成維生素D缺乏哦!不過目前不建議特別額外補充維生素D,還是多曬太陽比較實在。

鈣:(台灣國民建議量為1000mg
若是有長期限制熱量或是月經紊亂的運動員,建議每日攝取1500mg的鈣搭配1,5002,000IU /天維生素D

運動營養品成份與功效(摘要)










































資料來源: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2016加拿大運動營養建議—營養比例建議版

就在日子混混噩噩中,不知不覺2016年已經和我們wave say goodbye,回顧去年,加拿大也默默的推出2016年運動營養建議…..

話不多說~先睹為快



詳解A.運動時怎麼減重比較好?
減一個月內減少0.02%5.8%(平均一週約減少小於1.2%),不會影響運動表現。
慢慢減重(-0.7%)比起快速減重(1.4%)較不會影響體內賀爾蒙的平衡。

詳解B.想要增重怎麼辦?
增加熱量同時,更要提升蛋白質攝取比例(2.3/公斤),比較能夠維持體內肌肉量哦!

詳解C.運動完要怎麼吃?是要單補糖份比較好?還是糖份+蛋白質?
無論補充糖份(1.2g / kg BW),還是糖份(0.8g / kg BW)+蛋白質(0.4g / kg BW),對於肌肉肝醣回覆都沒有顯著差異。(下次在健身房裡只單喝蛋白粉,而不敢配糖份怕胖的,下次可以用力打臉搭訕這些猛哥猛姐了!)
糖份+蛋白質這個組合,有助於體內蛋白質代謝平衡;可惜的是,無助於減少肌肉痠痛、也無法增加後續的運動表現哦

詳解D運動時要補充葡萄糖好,還是吃葡萄糖+果糖比較好?
光喝水不夠,補糖比較好。至於葡萄糖V.S.葡萄糖+果糖的組合,何者才能強者稱霸?重點是補糖,種類的結果沒有差異。

詳解E-1.運動完要吃多少蛋白質的量對於身體最好?
在運動時或是回復期,可以攝取約20~30公克的蛋白質,並含有約10公克的必須胺基酸,有助於增加體內蛋白質合成與促進氮平衡哦!

詳解E-2.蛋白質不止補營養,還可以養肌肉?
運動後3-5小時內,補充0.3g / kg的蛋白質(大約是15~25公克),有助於肌肉的恢復。

詳解F.蛋白百百種,究竟那種最優秀?
目前市售常見蛋白種類,約可分為分離乳清蛋白,酪蛋白,黃豆黃豆和蛋蛋白,而市面推崇奶蛋白的.原因,是奶蛋白含有較多的白胺酸(leucine)與支鏈胺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但是近來研究發現,複合式的蛋白攝取型式,也有優異的肌肉合成效果。

詳解G-1.高醣低醣吵不停!究竟高醣還是低醣飲食才是進食王道?
其實,無論採高醣或低醣飲食,目前研究結果發現,對於運動表現差不多。

詳解G-2.運動員碳水化合物攝入指南摘要


詳解H.運動員的萬惡來源是脂肪?誤會大了!
想減重的運動員看過來,脂肪攝取再少,也不能低於總熱量的20%,以免造成一些營養素的攝取不足哦!

其他:酒
喝酒搭配健身更有力?別儍了,只會讓身材走樣無極限
酒精除了高熱量(7kcal/g),同時也會抑制脂肪氧化,讓好身材愈離愈遠;同時會減少體內肝醣儲存,儲水能力變差,造成體能表現下降

最後重點highlight:運動飲食應需客製化,因為運動各有不同的類型與強度,想要養成好體力嗎?記得找營養師諮詢!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年夜尾牙看過來!原來拚酒也能玩實證!解酒良方原來是「這個」

新春到,好運來。無論尾牙聚餐、年夜團圓還是春酒活動,宴席上除了佳餚,更少不了「酒精」助興。不過酒雖好喝,卻難敵酒醉的嘶聲嘔吐,與隔日的宿醉糾纏。網路傳聞咖啡、綠茶,或是蜂蜜水能夠加速酒精代謝,是解酒不傳秘方。答案究竟如何,還是早有藏鏡人補蟬在後?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咖啡、綠茶解酒真有奇效?原來不傳秘方是「這個」
早在2005年時,全球知名的「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便已發表一篇關於「解酒食物」的系統性綜論。(叉題一下,英國醫學雜誌雖然來自「英國」,不過跟一般五四三報導的「英國研究」,其證據等級與嚴謹程度可是天差地遠,讀者千萬別搞錯了!)

文獻作者洋洋撒撒統整了一堆食物,包括常見的咖啡、綠茶、維他命B群、熱水澡、冰敷,甚至還有高麗菜、吃披薩、吃土司、舔吐司抹醬等罕見方法。

研究利用嚴謹的隨機雙盲實驗結果,統整出幾種經過實證後的食品級補充品,包括琉璃苣、朝鮮薊、刺梨與酵母粉等食物成份。

發現琉璃苣當中所含的 γ亞麻油酸有助緩解宿醉後的頭痛不適;而補充含有乾酵母、維生素B126的綜合酵母粉」,發現也有助於減少酒醉後的煩躁不耐感。

至於常見的朝鮮薊保健食品,是否也有相同功效?答案只能讓各位讀者失望了!朝鮮薊與安慰劑相比,實驗結果並沒有顯著差異[1]


維生素C真是解酒萬靈丹?先看文獻怎麼說
另有一說,喝酒前吞顆維生素C,有助於促進肝臟新陳代謝,進而達到解酒的效果,這是真的嗎?

文獻來源是參考在1987年的一篇臨床研究,找來了20位年輕的男性受試者,補充每公斤體重高達0.95公克的維生素C。經過2週後,發現有吃維生素C的實驗者,血液中的酒精代謝率明顯增加,更穏定活動協調力(像是步態不穏、走路仆街等),以及增加色彩辨適度[2]

看來尻酒前來吞顆「維生素C」,不止能夠抗氧化,更是可讓人千杯不醉的倚天神丹。

真的有那麼神奇嗎?若是仔細閱讀文獻內容,就可發現文獻中的瑕疵之處。包括實驗未盲測,無法避免安慰劑效應;必須攝取每公斤體重高達0.95公克的維生素C0.95公克看來不多,不過仔細算來劑量驚人。50公斤的成年人為例,一天就要吞下近5公克的維生素C

目前台灣行政院衛生署的維生素C建議攝取量,每日只需0.1公克,最高上限攝取量也只有2公克。是否要因為解酒就必須吃下如此龐大的劑量,就端看讀者的權衡思量。

最後,雖然補充維生素C有助於步態平穏,不過對於酒精代謝導致的思考遲頓一點幫助都沒有。也意思是說,雖然吃維生素C讓你免仆街,但是酒後腦殘依舊沒藥醫
 


大發現!「水梨」、「紅蔘」才是真正的解酒藏鏡人?
解酒偏方百百種,以韓國為例,便是飲用水梨汁解酒醉。因此韓國的오바마(歐巴)們腦筋動得快,
進行一項14人的小型隨機單盲研究,發現有飲用「水梨汁」的人,體內的酒精代謝效率較高,更
減少酒醉導致的注意力減退,以及想睡、頭暈等困擾[3]。您說,是不是太神奇了?不過,研
究雖好,可惜樣本數過少,還需要更多更多的臨床實驗證明

至少下次喝酒夜唱點小菜時,除了大魚大肉外,來盤韓國水梨入腸胃,也許能為戰場拚酒增加一丁
點兒的勝算。

紅蔘」,武俠小說常見的天山軼品,中醫註述「蔘」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能力,進而推測其有醒酒提神等功效。而在一篇在韓國所進行25人小型隨機交叉研究發現,飲用紅蔘的抗宿醉飲品後,在一小時內竟可顯著降低血液中的酒精濃度。

可惜的是,二小時過後,無論吞的是水還是紅蔘,體內酒精濃度皆沒有顯著差異[4]

想用紅蔘解酒?多喝點水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還可以幫您省下一筆可觀的流水開銷。





最後,筆者真心不騙,無論酒多還是酒少,只要喝進肚子裡的熱量就是不少。

一克純酒精的熱量就高達7大卡,意思就是喝一小杯100ml的五八金門高梁,大約就吃一個400大卡輕食便當的熱量;除此之外,對於健身者的體態養成,也只有百害而無一利。所以下次決定要痛飲暢快之前,先衡量一下自已的人魚線,別因一時的放縱,導致贅肉的團結行動!





ps.專業名詞說明
「安慰劑效應」:使用無效的治療,卻因『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效果稱之。

參考文獻:
1.        Pittler MH, Verster JC, Ernst E: Interventions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alcohol hangover: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mj 2005, 331:1515-1518.
2.        Susick RL, Zannoni VG: Effect of ascorbic acid on the consequences of acute alcohol consumption in humans. Clinical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1987, 41:502-509.
3.        Lee H-S, Isse T, Kawamoto T, Baik HW, Park JY, Yang M: Effect of Korean pear (Pyruspyrifolia cv. Shingo) juice on hangover severity following alcohol consumption.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2013, 58:101-106.

4.        Lee M-H, Kwak JH, Jeon G, Lee J-W, Seo J-H, Lee H-S, Lee JH: Red ginseng relieves the effects of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hangover symptoms in healthy men: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Food & function 2014, 5:528-534.

2017年1月9日 星期一

向泌尿科醫師致敬:男人呀!想要重振雄風嗎?吃對了,夜夜勇猛沒煩惱

早在可愛小耶穌出生的500年前,有一位名叫孔丘的老伯伯,已頓悟了描述人性的至理佳句:「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即使穿越古今到現今的21世紀,人類依舊脫不了性致導向,就像男人總脫離不了的「精王、大鵰、愛福好」。「性功能」,是多少血汗男兒難以啟齒卻又事關重大的驚爆焦點。

醫學期刊「性功能醫學雜誌」,利用文獻及實證搜尋88篇動物及臨床研究,統整出對於促進性功能、提升勃起能力的補充品摘要,筆者挑選其中與營養相關的討論,包括壯陽補充品—「MACA瑪卡」;知名金手指男優之代言商品—含「韓國紅蔘、精胺酸、葫蘆巴」萃取液;連羊吃了都會high翻天的床第聖品—「淫羊藿」;民間壯陽傳說礦物質—「」等,更有維他命及各種常見補充品等,讓你決定花錢勇猛前,先將知識補好補滿,再一路向前英挺直追。







秘魯的壯陽聖品,男人勇猛都靠他?「MACA瑪卡」
MACA瑪卡」,一種出產在秘魯的蔬菜,其萃取物也是市面常見的壯陽成份之一,號稱可提升性慾及體力、改善勃起狀態及泌尿道等功效。動物實驗中發現,瑪卡似乎可改善公鼠的性能力。所以,在古藉傳說、民俗療法與基礎研究的三方加持下,瑪卡也成了現代強健性能力的不二代名詞。
然而,從老鼠進化成人體臨床測試,其神化般的優異功是否亦能頂天立地?一個含括50人補充瑪卡的隨機雙盲試驗,結果令人大失所望,研究發現補充瑪卡並無助於增強男性性功能;此外,對人體也有一些負向影響,像是造成肝指數及血壓的輕微上升等問題。雖然補充瑪卡生理代謝是安全無害的,不過吃了真能讓人夜夜升歌,答案只能說見人見智了!


高麗男性靠「它」,綿延子嗣沒煩惱?「韓國紅蔘—高麗蔘」
話說金手指大叔代言的某壯陽商品,便包含「韓國紅蔘—高麗蔘萃取液」。然而,要知其威猛奧義前,先來了解其法門訣竅:「人參皂苷」。一種增加體內一氧化氮的化合物,進而達到擴張血管,增加全身血流量的目的。
既然高麗紅蔘已是由來已久的養生食材,若從學理移駕到臨床的嚴苛戰場上,是否還能堅挺如山、屹立不搖?一項在紅蔘隨機雙盲實驗中,發現韓國紅蔘可能對於提升男性勃起能力。卻要注意一些相關的副作用,包括會產生輕微頭痛、胃部不適、長疹子及便秘的問題;除此之外,因為可能發生低血糖的狀況,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謹慎使用」,免得想助興反落得沒力軟趴的窘境。


藍色小藥丸的不傳秘技就是它?「精胺酸」
精胺酸是一種條件式必須胺基酸,同時擴張血管物質「一氧化氮」的前趨物。在重大疾病的營養補充中,總少不了他浮現的倩影。也因為具有鬆馳平滑肌的的功效,創造出21世紀男人性事一大福音「藍色小藥丸」。那麼臨床實證的結果呢?答案同時也讓人驚艷,在一項50有原發性勃起障礙的男性,經歷二週隨機雙盲試驗,每日補充5克的精胺酸,發現比起對照組,多19%的自覺勃起功能改善效果。以不專業的NNT(需益治療數)計算,大約每5個人補充5公克的精胺酸,就有一人能改善自覺勃起功能。此外,像是精胺酸令人詬病副作用,如影響血壓心跳等副作用,結果亦沒有顯著差異。傑克,您說是不是太神奇了呢?
不過要注意,吃精胺酸必須劑量哦!若是每日只補充1700毫克的精胺酸,17天後的結果就令人大失所望了,受試者實驗結束後,並未得到顯著改善性功能的效果。
若已經有原發性勃起障礙的問題,或是體內因內皮細胞受損,導致體內一氧化氮缺乏,補充精胺酸是值得考慮的選擇;但若男性只想精益求精,追求人體極限,補充精胺酸是否仍有如此強大的威能?那可能要再再三考慮了!


管很大的「胡蘆巴」除了促女性發奶,更能讓男人雄風再起?
「胡蘆巴」,一種女性哺乳期能增加奶量的產後飲品;除此之外,對於男人的影響也不偟多讓,因為可調節體內激素,進而可能影響男性的性能力。胡蘆巴的增加性能力究竟是真是假?來看以下這篇隨機雙盲研究便可知虛實。
60位之前沒有勃起障礙的男性,每日服用600亳克的胡蘆巴萃取物(注意,這是萃取物,不是房事前只喝杯胡蘆巴茶就能一夜勇猛!),經過6週後,受試者們表示「自覺」性功能變得更加優異了!所以,想要重新龍抬頭嗎?試試葫蘆巴補充品吧!


連羊吃了都會high翻天?中醫傳說的床第聖品—「淫羊藿」
淫羊藿 (Epimedii Herba) 又名仙靈脾,在中醫古藉『日華子本草』記載道:「治一切冷風勞氣,強心力,補腰膝丈夫絕陽不起,女子絕陰無子,筋骨攣急,四肢不任,老人昏卷,中年健忘」。除了中醫佐證之外,在神經受損的老鼠實驗中,發現淫羊藿還可以改善陰莖海綿體的血流量。
不過,再多的基礎實驗,若是沒有經歷過人體研究的嚴格檢測,仍難以評斷其真假對錯。所以,淫羊藿實證在人體的結果竟然是No evidence of improvement in sexual health among humans』,意思就是『沒有證據顯示淫羊藿可以促進人類性功能』。雖然中國有些與淫羊藿相關的人體研究,不過多是使用複方,或是用來測試抗氧化。看來羊咩咩雖然和人類同屬哺乳類,不過促進性功能的食材還是人獸有別的!
 

大啖海鮮、硬吞生蠔,男性雄風就能硬ㄅㄧㄤ ㄅㄧㄤ?「鋅」
早在1960年代,科學家已經發現人體內缺乏鋅元素,與性腺退化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若是食物中缺乏鋅,也會造成體內睪固酮濃度下降。這樣說來,是不是鋅元素含量多多益呢?答案看來會讓你大失所望了!「目前沒有證據證明,健康男性多補充鋅,亦無助於體內睪固酮含量增加」。
因此,若是本身沒有鋅缺乏的問題,吃再多生蠔想補精,並不會讓你性功能大幅提升,只會讓你膽固醇瘋狂激增

除了提神醒腦,也能強健性慾?「維生素B群」
人們常使用去除疲勞的補充品「維生素B群」,是否也能強健性慾?目前補充有效與否的關鍵焦點集中在「體內B群含量是否足夠?」若是體內含量不足,補充B群自然有療效,絶對不是吃愈多愈有效!

最後,雖然膳食補充品與營養知識休戚與共,不過若是男性真有性功能方面的困擾,像是勃起障礙、性慾減退、射精異常等問題,即早循求正規醫療,與泌尿科醫師討論,才是重振性福的不二之道哦!







參考資料:
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265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