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9日 星期二

父母們,原來你一直教孩子怎麼吃炸雞

在心理學的學習理論中,有一種說法,當你把實驗物放在實驗環境時,給予的刺激物,就會隨著喜好或厭惡的實驗環境,刺激物也會連結成喜好或厭惡,聽起來很玄,放入生活中,就不會變成星海羅盤講玄學!
葉教授 

回想一下,你有沒有以下的兒時回憶:

1.  小時候,老爸老媽總是會在晚餐時,拿出當天聯絡簿,開始說今天的功課寫了沒?為什麼數學只考六十分?國語考九十還不錯,下次可以再加油,搞得吃飯好像股市開盤,你的心跳就擔心股市開黑盤,起起落落等到晚餐吃完!
吃飯罵人  

2.  心情不好,不想吃飯,想著等等的電視很好看,老媽卻說:再不趕快吃飯,就讓你去罰站!
3.  今天考試考不錯,老媽說:慶祝你表現不錯,帶你去XX勞吃薯條!老爸老媽今天對我好溫柔,還稱讚我考試考很好,真是幸福的一天!


4.   明天就生日了,老爸說慶祝一下,帶我去吃吃到飽,吃的好撐好飽好想吐,媽媽卻說,要多吃點才划算,最後再塞一口冰淇淋,他們都稱讚我好棒!
.....
....
...
..
聰明的你,發現了嗎?
自小時候的我們,就被這樣的飲食「制約」了,想想兒時,開心的時候,都拿什麼做獎勵呢?而平日爸媽的晚餐,甚至時功課檢查時間,都是吃了什麼東西呢?這在心理學裡,有種叫「制約理論」,最有名的就是「狗聽鈴聲流口水」,如果沒聽過的話,下面有圖解:

 古典制約狗狗流口水   


這個理論很有名,稱之「古典制約」,但還有一種稱之「二級制約」,有聽過嗎?
舉例而言:

二次制約狗狗流口水-1  


前題不是把孩子當狗比喻,只是制約理論由來已久,以「二級制約」換個角度想:


如何教小孩吃炸雞  


或是.....


如何教小孩吃零食  
結果,從孩子幼時開始,我們就養成了「孩子 炸雞 開心」這種制約學習,所以當長大後,當面對生活壓力,自然也選擇速食或是吃零食來紓解不快。

以我之前去北美館做例子,看見一場親子活動,一群孩子開心的跑跳玩樂,媽媽們在旁邊一些吃薯條一邊話家常,接著,一個孩子開心地跑到媽媽身旁撒嬌。
媽媽問孩子說:「渴了嗎?先喝一口可樂吧!」接著把可樂往孩子嘴邊送。
孩子很開心喝了一口可樂,準備再出發找朋友玩時,接著媽媽說:「吃根薯條再去吧!」
孩子一把抓了一根薯條和一塊炸雞,大口的塞進嘴裡,奔向玩具區再與朋友同樂!這種歡樂的場景,卻是配上糟糕的飲食習慣。
而平日家中多蔬高纖的飲食,卻配上爸媽不斷的催促:「不要玩,快點吃,這個食物對你很健康!(臭臉)」或是「快點吃,不要玩,不然我要生氣了!」,再好吃的食物,處在這種負向環境中,只會讓孩子漸漸失去對蔬果的興趣。
而我們在教導孩子的飲食習慣中,原來,一直在教孩子怎麼吃炸雞。




P.S.您的分享及留言皆是對原創者的一種鼓勵,可以支持筆者持續向前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